不少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会反映,孩子沉迷手机、游戏,有时甚至到了不上课的程度,爸爸妈妈对孩子骂也骂了,打也打了,谈也谈了,可还是没什么成效。
很多爸爸妈妈觉得,我们的孩子是由于贪玩,才会沉迷游戏的。但真的是如此吗?其实不肯定,今天大家就来聊聊孩子玩游戏上瘾背后的心理需要。
通常情况下,孩子沉迷游戏有三个原因:
游戏自己的原因:不少游戏,自己的趣味性非常足、互动性和角逐性非常强,还有便利性等等,这类原因使得孩子接触之后对游戏的黏着度非常高,天天都想着打游戏。
个体原因:既孩子自己的内在动机和需要。其实游戏对孩子来讲,并非必要的需要,而让他们沉迷其中是什么原因,大多是孩子自己内在动机和需要,譬如在游戏里可以寻求自信心满足、寻求伴随等等。
假设孩子成绩不好,不被老师同学父母认同,但游戏里孩子一级一级地升级,变得愈加厉害,在现实日常缺失的自信心就会被找回。再譬如,孩子缺少爸爸妈妈的伴随,想要在游戏里寻求安慰,而游戏的虚拟好友,刚好能满足这个需要。
环境原因:周围环境的原因,使得孩子想要逃避,而恰巧游戏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工具。譬如孩子逃避暴脾气爸爸妈妈的打骂、孤独的家庭环境、失败的现实等,进而选择沉溺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。这从本质上来讲,也是一种安全需要,是孩子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。
综上所述,其实孩子玩游戏上瘾,有时候他们在乎的或许不是玩!或许是在追求自我需要的满足。
孩子有了什么心理需要,居然对游戏这样痴迷?
在某一种程度上,“存在即合理。”既然游戏能让孩子这样痴迷,肯定是迎合了孩子们的心理。细细梳理,孩子玩游戏上瘾大致迎合了这几种背后的心理需要:
1、在现实日常,孩子缺少成功感和认可感,他们常常受挫,面临同伴、老师、父母的否定。
而在游戏中,他们只须自己想,便可饰演各种角色,譬如权通天下的皇帝和威风凛凛的将军等等角色。不但自由,而且受人尊敬,可以随性,充分满足了他们的收获感需要、被尊重的需要。
2、孩子打游戏时,孤独感得到缓解,打游戏的需要得到满足。
一般,爸爸妈妈出于种种缘由不可以伴随孩子参与一同的活动,孩子便会探寻玩伴。假如身边没志趣相投的玩伴,或玩伴喜欢打游戏,孩子为了融入团队,驱逐孤独,迅速与身边同伴一样迷上游戏。
3、游戏的设计符合孩子的游戏心理,会不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诱导孩子持续用这类游戏。
游戏里,设计者会给孩子选择的自由,设计勉励性语言,困难程度并不太大的攻关,不断升级的挑战,与作为奖励的各种武器、荣誉称号。孩子感觉在游戏中的自己是成功的,是可以统治别人的。
父母干什么能帮助孩子减少对游戏的依靠性?
1、尊重孩子游戏的需要。
游戏是孩子的天性,孩子从游戏中通过学习训练思维,培养感情,掌握合作,获得收获感,幸福感得到提高。孩子通过游戏得到的是快乐、自由、成功、幸福等。
所谓“条条道路通罗马”,无论是虚拟游戏也好,现实游戏也罢,他们都有一同的功能。只须大家不妄想抹杀孩子现实日常游戏的需要,孩子就不会向网络游戏这条死胡同里钻。
2、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,对安全的需要。
哪种孩子最易迷上游戏?孤独的孩子,缺少安全感的孩子最早中招。爸爸妈妈必须要静下心来,看见孩子的孤独,让孩子得到排遣孤独的钥匙,多伴随。
同时也要拥有一颗宽容之心,让孩子有安全感,在你面前肯说、敢说。永远不要指责孩子的过错,做好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就好。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。”生活是不断试错的过程,犯了错误让大家成长,也让大家成功。
孩子不断犯了错误,不断成长。在成人的安排和指导下没犯过错的孩子,好似折翼的鸟儿,失去独立性和自我探索世界的勇气,又怎能独立翱翔蓝天呢?
3、设计能升级的现实版健康游戏,并给予荣誉称号,满足孩子的收获感,让游戏成为一种技能。
大家身边有很多传统游戏,放风筝、打角螺、跳皮筋、剪纸、踩高跷、滚铁环等等。可这类传统游戏极少有人传承,即便有人在玩,却因缺少玩法翻新,同时缺少挑战性和成功感被孩子们飞速玩腻。
大家是否可以模仿游戏的设计思路,设置关卡和等级,当孩子每通过一关,就获得一项荣誉或称号。可以不断冲关,不断获得荣誉。当已有关卡全部通过,奖给“XX游戏达人”称号,并颁发证书。
这个时候再进行“XX游戏创编”冲关,孩子的注意力第三落在这一传统游戏上。传统游戏在这一模式中,既得到传承又得到进步,还减少孩子对网络游戏的依靠程度,一举三得。